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9月5日主要内容提纲一、大环境、大问题、大理念1、改革40年前起源于农村的改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人口由8亿变成13.5亿;国家GDP2000亿美元变成12万亿,由美国的1-2/100发展到65/100;工业门类最齐备;城市化率由17%变成59%;信息化应用水平世界第一2、农业怎么办?(1)国际风险。入世以来农产品净进口直线上升态势明显,2017年中国粮豆进口超过了11000(8000/2015年)万吨,超过粮豆总产量的17%,远远超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定的5%目标,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频频爆发的国内农产品难卖事件。(2)谁来种地。“抽水机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主体老弱化现象严重,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显。我国农业生产表现为“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弃农撂荒问题日趋严峻,“谁来种地”正在演化为社会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3)怎么种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小农户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加剧。如何处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民进城、宅基地整理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土地资源配置的土地制度改革,经营主体的城乡流动机制建设等。(4)利益低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等矛盾非常突出,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6
浏览次数:58
中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问题思考On Tech Innovation in China Agri-business张正河摘要:在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作者用了三年的时间对各种资料进行剥离统计,认为涉农企业主要包括A类全部(01-05大类)和C类制造业12个大类。截止到2009年,我国约有涉农企业(单位)190万家,这些企业中的典型应该是中国农业高校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在对重点的980家涉农企业的调查基础上,认为少数大规模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好的,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出现明显的层次分化,技术创新成为涉农企业绩效增长的关键要素,涉农企业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型期;进而分析了涉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最后确定公共财政支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四个重点方向。作者简介:张正河,男,1964年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涉农企业管理;农村科技创新;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联系地址:北京海淀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 13601312318 电子邮箱zhangzhenghe@cau.edu.cn 笔者对涉农企业进行了7次调查和4次培训式交流,企业数近千(980)家,这些企业的子行业分布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6
浏览次数:56
应《新西部》杂志约稿,崔长彬副主任在该杂志发表文章:《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信用体系——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启示》。全文如下:田东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距离中越边境150公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2008年12月,田东成为全国农村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县。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得到长足发展、“三农”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扶贫工作得到有力支持三个方面。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田东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心的“六大体系”建设。 一、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六大体系”的经济学逻辑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构建的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 “六大体系”,在全国农村率先系统化破解了农户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激励农户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探索出了农户利用金融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其中,信用体系发挥了龙头和支柱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安排契合了市场经济特性和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信用、价格和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中,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户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用款少、用款频、用款急,却缺抵押、缺质押、缺担保、缺报表,...
发布时间:
2018
-
11
-
20
浏览次数:45
2018年3月,崔长彬副主任在《当代金融家》杂志发表论文《互联网金融有助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文稿如下:一、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小康是老乡的小康,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与农村基础设施等大型项目相比,金融对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民予以支持,则更为直接。从生产经营角度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按经济实力可分为两层六类:第一层是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是新农民在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第二层是小农户,分为普通小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两类。从数量上看,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户总数在2.3亿左右,大概有近0.7亿户流转了4.7亿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户数和流转土地面积分别占农户总数和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0%和35%;承包并自我经营土地的农户为1.6亿户,经营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5%。在1.6亿户小农户中,全国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35万人、约2000万户,2017年末应减少到3000万人、约1000多万户。由于流转的土地并不一定集中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亲友间碎片化流转情况也普遍存在,所以目前无论是在经营户户数还是经营土地面积意义上,小农户都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从趋势上看,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也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
发布时间:
2018
-
11
-
20
浏览次数:43
《人民论坛》,2024年第18期在促进城乡融合中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摘要】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是把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贯通起来的特殊区域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县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综合性、乡村性、特色性的基本特征,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发展特色的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还存在县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县域发展要素流动不畅、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区域联动较难等问题和挑战。可以通过促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产业发展、县域消费升级等措施加快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城乡融合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县域经济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①截至2023年底,我国县域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90%,...
发布时间:
2024
-
10
-
30
浏览次数:4
一、困惑及思考的起点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近些年,许多地方城乡统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迁村并点、迁村并城或迁村并镇。从规划编制的角度看,在涉及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乃至区域发展规划中,都会有大量篇幅涉及到撤并村庄的问题。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可以节约耕地,通过压缩农民宅基地面积,增加耕地;二是可以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减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可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发展规划都在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的迁并村庄,主要根据地方户均占地标准或人均占地面积,把农民原来的宅基地和村庄进行压缩合并,有的一个镇几十个行政村要并成几个中心村,有的地方干脆直接迁并到镇区,变成一个人口“几万人”的中心镇或小城市。而迁并后的村庄原址被规划为了现代农业园区,或被拿来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满足城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由此,笔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一是传统村庄(包括古村落)存在了几百,年有的近千年,一直都能合理存在,为什么现阶段却变得那么妨碍某些地方发展了,非全拆不可?二是撤并村庄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真是为了节约耕地、为了城镇化、为了农民的生活更好,这些可能是远期的目标,近期来看却是许多地方都紧盯着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的用地指标用完了,开始盯...
发布时间:
2018
-
12
-
11
浏览次数:46
一、村庄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轨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大的国家,有约7亿人口生活生产在约100万个村庄,这些人口何去何从? 这些村庄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讨论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重政策下村庄的发展方向。村庄和集镇两者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居民点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中,集镇是作为农村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存在和发展着的,并为村庄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换句话说,村庄是集镇经济的腹地,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村庄和集镇也可以逐渐过渡和转化,集镇本由村庄发展而成,而一旦集镇的服务作用衰退也可变为村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村庄发展和演变尽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还是有发展规律可循的。一个村落,不论它形成于哪个时代、处在哪个区域,也不论它是多姓村落还是宗族村落,都经历了从零星聚落到村落的发展过程。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自然增殖无疑是村落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居民点如何演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村庄、镇、市以及都市群带,完成这一历史变迁的?可以用一个演化图来表示。具体来看,居民点发展的主方向是由村庄到集镇,再到城市...
发布时间:
2018
-
12
-
11
浏览次数:42
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最常见的利益联结模式就是“公司+农户”,这一模式曾受到广泛的肯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所掩盖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并且颇遭垢病。事实上,在这种组织模式中,一直未能普遍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难以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近些年,随着中央政策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模式不断得到丰富,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为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利益联结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模式(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该做法是农户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合作,以形成自己的规模优势和提高谈判能力。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当的是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桥梁,它集中农户的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然后再把企业的生产计划或信息转述农户,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服务。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中的位置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共同处于农业生产环节。此模式的主要利益分配方式有两种:(1)利益风险共担。农户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然后由公司提供信息、种苗和技术服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下进行商品化生产,并根据市场行情和产...
发布时间:
2018
-
12
-
11
浏览次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