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报名热线 400-000-0366
规划咨询 Enrollment
Hot News / 专家视点
2018 - 11 - 06
点击次数: 366
张正河:讲好品牌故事,铸造县域特色农业品牌2017-04-12 13:48 来源: 人民论坛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致辞讲话人民论坛网4月12日山东兰陵讯(记者 王驰)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推进“新四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品牌化是重要抓手。4月12日,由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自主品牌(兰陵)峰会”在兰陵召开。本文为中国...
2018 - 11 - 06
点击次数: 310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绿富德科技有限公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色小镇研究组2017年5月2016年以来,国家密集部署了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内容涵盖申报、打造、培育、建设、政策、资金等方面内容;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位于城和乡之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也反映出小城镇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18 - 11 - 20
点击次数: 282
2018年8月6日,崔长彬副主任应邀参加河北沽源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并发言,发言内容如下:一、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首先,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普惠金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额信贷,第二个阶段是微型金融,第三个阶段是普惠金融。小额信贷,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小额”,什么是小额呢?国际比较有共识的标准就是人均GDP的2.5倍,一笔贷款不超过这个额度,就可认定...
2018 - 12 - 11
点击次数: 357
北京市丰台区早在1993时就已开始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与量化、企业登记备案、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等措施,截止2013年底,经过20年的首轮改革,全区7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6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中有3个也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督有力”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初步实现了农民对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
微博 / WeiBo

贾大猛:产业扶贫的基本经验、不足及发展建议

日期: 2018-12-11
浏览次数: 87
分享到: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习近平

引言: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防止“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的现象发生,切实弄清楚“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大问题,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贾大猛:产业扶贫的基本经验、不足及发展建议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合型经济社会系统工程,而产业扶贫正是这个复合系统中的动力系统,它承担着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让贫困地区能够脱贫致富,能够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让产业各要素在贫困地区聚集,以市场为导向,联结农户,最终让贫困地区脱贫的一种扶贫模式。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找对主导产业或构建起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通过引入产业、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与贫困地区的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等建立起较好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以此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因此,产业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产业扶贫的本质与作用

(一)产业是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源泉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地区财政来源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持续动力基础,产业兴则地区兴、产业衰则地区衰。纵观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多是因为地区产业发展薄弱,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因此,产业扶贫的本质是要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的主导核心产业,并且主导核心产业要能够与贫困人口产生联动效应,既要能够让他们参与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他们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分享产业带来的收益,使他们获得持续的收入。

(二)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产业扶贫不同于其他专项扶贫模式,它的目的在于让被扶贫的地区和人们能够产生自我发展能力,待脱贫之后,这些培育起来的产业能够让这些地区和人们能够向着更好的生活方向发展。从总体上看,产业扶贫具有以下重要作用:一是有助于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中的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最终都是要经过市场的竞争后选择的,因此其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地方主导产业培育的一个过程,有助于打造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有利于聚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等,有利于地区整体发展素质的提升。三是有助于贫困人口综合收入的提升。产业扶贫的主体一般是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一般能够与贫困地区的经济组织、农户结成广泛的利益关系,农民可以从土地流转收入、订单收入、工资性收入、甚至分红收入等多方面产生收益,使其脱贫致富。

通过对多个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经验的研究,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注重支持发展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换穷业”,不管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或是重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首先选准主导产业,大都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不少地区因为壮大了地区特色产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务农,他们在外闯荡的经历和打拼来的资金积累为地区产业发展增添了后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不精准等等。

 

二、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一)主导产业明晰,举措得当

产业扶贫较好的地区首先基本都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这也为这些贫困地区实施针对性的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比如山西吉县,苹果是吉县的主导产业,农民以苹果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因而,吉县的扶贫产业开发瞄准苹果产业这一目标,围绕苹果产业发展,扎实的开展扶贫产业开发各项工作。在新发展果园、老果园改造、果业生产设施配套、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苹果储藏、苹果品牌营销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瞄准苹果产业发展不放松,全力助推果业发展,促进果农增收。

其他如山东省成武县白浮图镇更是明确的发展芸豆产业,贵州三都自治县交梨乡主攻精品葡萄产业,河南滑县八里营乡主打洋香瓜等等。清晰的主导产业定位,使贫困地区不仅可以有的放矢的扩充规模,延长产业链,而且可以达到精准扶贫,聚集有效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发挥聚合相应,实现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二)多措并举,不断延伸产业链

多个地方在发展主导产业时,都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注重产业基地建设,也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及产品品牌市场的开拓等等。

比如吉县苹果不仅高度重视苹果基地的建设,而且在苹果生产过程,后续营销,包括品牌推广,乃至苹果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等,已经把苹果产业作为了全县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一个大产业。再如罗田县以板栗、中药材、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产业基地、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从多角度促进了全县产业扶贫的开展。

(三)整合资源,产业融合发展

在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积极促进主导产业与相关附加产业融合发展是多个产业扶贫成效较好地区的基本经验。它不仅壮大了主导产业,也促进了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如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吉县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配套发展畜牧养殖业,不仅解决苹果生产有机肥料短缺问题,而且发展了畜牧产业,培育了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四)技术支撑,科技贡献度大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科技支撑是优势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比如滑县八里营乡的洋香瓜产业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除了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水文条件、地区传承、文化积淀等是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支撑,提升了产业水平。八里营乡通过品种改良和品种更新,使香瓜口感极佳,糖度达到16-18,产量也由4000公斤/亩提高到5000公斤/亩;通过配方施肥,不仅改变了过去肥水漫灌造成瓜秧沤根的不良生产方式,促进了根系的再生,而且增加了微量元素,从根本上提升了洋香瓜品质;通过专家现场培训指导,增强了贫困群众积极发展洋香瓜生产的信心;借鉴外地生产模式及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管理模式。

再如成武县白浮图镇的大棚芸豆产业把做好科技服务作为解决芸豆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首要问题,不仅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相关专家到镇举办芸豆生产技术培训班,使所有参与产业开发的农户都能接受培训。还高薪聘请其他省内外蔬菜技术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同时,每个专业区和生产方设立技术网长,村村配齐科技主任、技术员,形成了上下协调、功能配套的科技服务网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保障得力,部门协调较好

产业扶贫目前还还有较强的政府主导色彩,尤其是随着大家对“输血”向“造血”转变的认识加强,各级政府对产业扶贫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断加强。

每个地方的成功经验基本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的是书记、县长亲自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有的是多部门联合整合推进,集中各项产业支持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这为产业扶贫的开发提供了坚强后盾保障。

 

三、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总体规划,产业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不足

从总体上,尽管多地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地方缺乏规划、计划思维,多注重以项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视对全县、全镇的扶贫产业进行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的长远关注度不够,对产业在市场上可能遇到的风险控制不足。而即使有规划的,大多也是2-3年规划,像重庆乡村旅游扶贫,即使做了完整的旅游扶贫规划,但是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指导性、精准性较弱。

缺乏总体规划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对产业未来风险估计不足,容易对产业发展过于乐观。尤其是像农业产业,受季节性和市场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如果没有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的话,极易出现“谷贱伤农”事件。

(二)扶贫目标不明晰,产业扶贫精准度不够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地方的产业扶贫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每个地方在实际发展中,往往过多的关注产业本身的规模,如种植面积、产量、品牌、产值等等。无可厚非,这是发展产业所必须关注的指标,但是产业扶贫不仅仅是发展产业,它的目标应该落在扶贫上,而扶贫的对象是谁?是贫困户、贫苦人口。但多数地区在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较易忘记这些终极目标。

固然关注产业总量是正确的,但是,脱贫的指标不是平均值指标,而应是每个真正贫苦的人民能够真正脱贫,收入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从这一点上说,产业扶贫的精准度不够,并且如果产业发展的龙头组织如果与贫苦农户没有形成较好的利益联结机制的话,极易造成大面积脱贫的假象。

(三)产业选择视野较窄,产业扶贫不仅仅是农业产业扶贫

从产业业态上看,多个地方几乎都是以农业或以农业为重要基础的产业(乡村旅游等)为主导产业。多数地方的主导产业仅有一个,几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这种产业结构是极不合理,极易发生产业问题的。

如果单一的主导产业发生任何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不足,遇到恶劣的自然天气、农业病虫害等等,都将给贫困地区的产业造成灭顶之灾。因此,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要在主导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基本脱贫之后,应积极完善地区产业体系,通过产业体系的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组织模式较单一,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目前,多数地方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部分地区还以合作社为中间环节,保护农户的基本利益。但这些都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模式,而在产业链后端,尤其是在面对市场这一环节,考虑不足,似乎都把这些问题全留给了龙头企业,认为只要产品种植出来了,就没有问题了。这还是产业发展模式的最初阶段,属于最简单的订单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对农户、对企业都存在潜在风险。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组织模式也经历着快速的变革。对于那些优势农产品产区,尤其是那些生产地区“唯一性”农产品的地区,比如吉县苹果等,应大力发展互联网营销,加强高端客群市场对接。对于其他大宗产量农产品,应加强“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甚至农社对接等。通过多种直接与市场对接的方式,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努力培育地区自己的、尤其是保障农户利益的龙头企业。

 

四、发展建议

(一)重视产业扶贫总体规划,树立统筹发展思维

加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总体规划,不仅明确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从中长期的角度审视主导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等,系统思考主导产业发展的策略,包括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行动计划等,树立产业发展的统筹思维,更重要的是把扶贫产业纳入到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框架内,加强各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二)建立现代扶贫产业体系,构建合理产业结构

产业扶贫在最初阶段,集中财力和部门合力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产业上,有利于快速产生产业效益,促进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加。但是,如前所述,产业发展一般纳入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内,尤其是对于大面积、连片贫困地区,单一的主导产业会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建立现代扶贫产业体系的角度,重新审视扶贫产业的发展,努力通过产业扶贫开发,促进连片贫困地区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

(三)推动产业精准扶贫,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重点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带动主体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其中要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四)完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牢固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这些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合作,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担保,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合作关系,保障各利益主体合法收益。同时,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和有责任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促使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形成内部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变农民为农业工人、股东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建立持续产业扶贫机制

继续加强产业扶贫各项政策制度的保障力度。对于有效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产业,要集中各项扶贫专项资金和政策积极扶持,尽快实现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同时,实现差别化政策,在扶贫产业实现脱贫的阶段性目标后,要积极制定并实施长远发展规划,继续给予资金、政策、土地等相关方面的支持,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防止返贫。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10 - 19
一、以县为抓手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改革开放41年来,农民为农村改革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5年,农民造田搞粮食。我国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粮食短缺过渡到粮食产量富足。短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归功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7年,农民造厂搞供给。中国的乡镇企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中国独特的、相对分散的工业化的道路(由于户籍及粮票管制);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至今,农民进城促迁移。中国放松了户籍限制制度,特别是放开了粮食的粮票制度,农民大幅度的向城市迁移,到城市打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当今的中国拥有的工业门类在世界上最齐全,城镇化率达到59.58%,信息化应用规模巨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应用发...
2018 - 12 - 11
一、“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进入新阶段“三位一体”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置的一项“命题作文”。自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三位一体”实践已经走过12年,不仅在浙江省全面铺开,在贵州、山东、河北等地也有积极探索。其中,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早探路者的浙江省提出将深化供销社改革融入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的大势中,与农业经营、农村金融、涉农管理等体制改革有机结合,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总体思路,并明确依托供销社组建农合联执行委员会、成立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发展农合联供销服务等供销社改革要求。为此,浙江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试点的工作意见》(浙农试办〔2014〕14号),将瑞安市等7个...
2018 - 11 - 06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思考中国农业大学 张正河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各方面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相关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如下的观点。第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是有效率的,管理是有章法的,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比较充足;但选题的市场定位存有问题,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产生了较多的科研垃圾,好看不中用,推广不了,没有产生应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很多项目是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特设的,成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拔高现象。有的是阶段性成果,没有及时进行下一步熟化再研究,没有开发成应用技术,就实现不了产业化,大量获奖的成果束之高阁。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处理方式及心态:重课题申请,重研究过程,重视成果鉴定评奖,这是教学研究单位的三步曲,不注重应用示范和推广,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是复杂的,但最重要的价值标准是晋级,这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 农村科技...
2018 - 11 - 06
贫富村村干部交换学习的理论与操作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何学彦 方略智库张再杰 贵州财经大学2018/2/24新时期农村扶贫已经从县级瞄准变为村级瞄准和家庭瞄准, 即基本的扶贫投资单位从贫困县变为贫困村。从县级贫困瞄准变为村级贫困瞄准的主要理由是, 村级瞄准有可能比县级瞄准更有效。长期以来,村干部作为党领导农村的具体执行者、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村干部在农村社区治理、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优秀村干部培养和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并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 ”,实践证明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治村是引领农民致富的现实途径,推行“...
Copyright ©2018 - 2021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号楼205室(100083)
电话:18618321630
QQ:190360545
邮箱:jiadameng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