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报名热线 400-000-0366
规划咨询 Enrollment
Hot News / 专家视点
2018 - 11 - 06
点击次数: 353
张正河:讲好品牌故事,铸造县域特色农业品牌2017-04-12 13:48 来源: 人民论坛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致辞讲话人民论坛网4月12日山东兰陵讯(记者 王驰)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推进“新四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品牌化是重要抓手。4月12日,由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自主品牌(兰陵)峰会”在兰陵召开。本文为中国...
2018 - 11 - 06
点击次数: 302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绿富德科技有限公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色小镇研究组2017年5月2016年以来,国家密集部署了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内容涵盖申报、打造、培育、建设、政策、资金等方面内容;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位于城和乡之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也反映出小城镇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18 - 11 - 20
点击次数: 278
2018年8月6日,崔长彬副主任应邀参加河北沽源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并发言,发言内容如下:一、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首先,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普惠金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额信贷,第二个阶段是微型金融,第三个阶段是普惠金融。小额信贷,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小额”,什么是小额呢?国际比较有共识的标准就是人均GDP的2.5倍,一笔贷款不超过这个额度,就可认定...
2018 - 12 - 11
点击次数: 333
北京市丰台区早在1993时就已开始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与量化、企业登记备案、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等措施,截止2013年底,经过20年的首轮改革,全区7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6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中有3个也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督有力”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初步实现了农民对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
微博 / WeiBo

张正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庄演化方向

日期: 2018-12-11
浏览次数: 42
分享到:

张正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庄演化方向

一、村庄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轨迹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大的国家,有约7亿人口生活生产在约100万个村庄,这些人口何去何从? 这些村庄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讨论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重政策下村庄的发展方向。

村庄和集镇两者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居民点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中,集镇是作为农村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存在和发展着的,并为村庄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换句话说,村庄是集镇经济的腹地,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村庄和集镇也可以逐渐过渡和转化,集镇本由村庄发展而成,而一旦集镇的服务作用衰退也可变为村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村庄发展和演变尽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还是有发展规律可循的。一个村落,不论它形成于哪个时代、处在哪个区域,也不论它是多姓村落还是宗族村落,都经历了从零星聚落到村落的发展过程。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自然增殖无疑是村落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居民点如何演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村庄、镇、市以及都市群带,完成这一历史变迁的?可以用一个演化图来表示。具体来看,居民点发展的主方向是由村庄到集镇,再到城市,再发展成大都市群,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武汉等,用双实箭头线表示; 但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及技术、政策的根本性变化,有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如深圳、龙港、大庆等,用实线表示; 也有退化的例子,如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楼兰、宋朝京都南门朱仙镇等,用虚箭头线表示; 更多的居民点在区域中的位置会长期保持不变,用相通的双线表示( 见图 1) 。



从发达国家经验判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村庄的数量会减少,生活和生产在村庄的人口数量会大幅度下降。从近 30年资料看,我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也有特殊的问题。正确地把握方向、灵活地运用策略化解存在的问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的总体战略下,我国村庄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出现了村庄在减少(行政村数量和农村居住人数均下降)、住房条件在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房屋建造档次提升、建筑成本提高等)、生活质量在提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明显增长)的良好局面,但是村庄建设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垃圾处理难度大

(1)生产、生活垃圾难处理。有关部门对部分中部地区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显示,70% 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78% 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特别是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尚未进行规划的村庄农户分散居住,对污水、垃圾和粪便的处理都是以户为主的各自处理状态,按传统方式饲养禽畜,致使污水粪便到处流。即使是小区养殖方式,虽然在自己村庄的下风下水处,很可能就在另一村庄的上风处。(2)作物秸杆乱堆放。通过抽样调查和访问测算,作物秸杆有 2 /5 左右粉碎返田,1 /10 用作草食畜牧业饲料,约 1 /5 用作燃料,约 3 /10 散放在村庄或田间。还有的农户屋前屋后和院落内到处堆放着玉米秸、废弃品等各种杂物和垃圾,这一方面影响了村容整洁,另一方面也是火灾隐患。(3)工业垃圾成隐患。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往往是乡镇企业也比较发达的地方,有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危害。农民在建房前一年左右就要准备建筑材料,大多堆放在村内道路上,影响通行并有一定的倾覆隐患。

(二)基础设施欠账多

(1)基础建设待加强。虽然一部分村庄的基础条件有了长足的改进,但总体上村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许多村庄建设还停留在房屋建设阶段,村内道路是自然形成的土路,路网的系统性与合理性比较差。调查中有的农民反映,大部分村庄还没有排水设施,雨天无法通行。村庄内几乎没有公共照明设施和园林绿地设施等。(2)配套措施需跟进。近 30 年来,农民经历了“草房—瓦房—楼房(别墅)”,虽然房屋的整体质量有提高,与东部省市相比,中部地区的农民在建筑上投资比重高,而内部功能完善方面如电器、家具、用具的投资比重较低。村庄建设总体上是以农民住房建设为主体,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户微薄的力量,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村庄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存在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比较普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少数地方还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空心村”现象待治理

空心村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展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空心村是由于农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及村落无序扩张造成大量宅基地闲置的现象,它的存在破坏了乡村原有人居环境的和谐,极大地浪费了农村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据调查,农村始终处在新房建设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建房工地。由于家庭对房屋需求的时间不同,盖新房的时间也不相同。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断续(家庭有儿子且没有进入国家的正式职位),那么该家庭的更新或建设新房子的周期约 19年,再加上一些村庄的规划变化和攀比心理等因素,建房周期实际上约 16 年。目前,农民辛苦劳动的积累绝大部分用于建房,但建房、结婚后基本不在家居住,再花钱在城市里租房。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房子的实用性明显下降,造成多方面的浪费。农村“空心村”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民有限的现金,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存在倒塌的安全隐患,潜伏矛盾纠纷。

(四)农村劳动力的准城市化状态

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状态向城市化迈出了一大步,它具备了城市化的一般内含,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乡村色彩,这些人财物很可能会在一夜间弃城回村。农村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状态是一把双刃剑,对城乡建设有利也有害。主要表现在:(1)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农民经常在稳定收入与冒险获利之间摇摆。自改革以来,经济已发生多次潮涨潮落,对城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村土地的承包转让合同不得不无条件终止,城市里许多门面房和供出租用的住房因此出现大量空置,技术精良的农民工建筑队和第二、三产业农民工也很难避免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这种准城市化条件下的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多变数,如产业的周期性变化、高素质劳动力流动的反复等。(2)根与生活时间的矛盾。农村是农民的根基,但家庭主要劳动力一年中在此生活的时间很有限,而游荡于城乡的准城市化状态不利于城乡建设。大城市没有他们的位置,将来老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可能还要回到村庄。(3)对城镇和村庄都有一定冲击。农民流入城市在无法找到工作和失落心态的驱使下,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几乎没有了青壮劳动力的农村安全也是一个隐患。如果一个村子里只有老人,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损失会比较大。

 

三、村庄建设的重点措施

关于我国村镇建设的突破口或者说重点措施,笔者认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指导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趋势,借鉴国内村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战略上把握居民点的演化规律,解决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按层次推进村庄建设

新农村建设绝对不是将农村人口固化在农村,而应与中国城市化大战略相辅相承。所以,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农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过程,避免出现严重的重复浪费现象。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则是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实现基础设施和城乡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也是城乡纽带上的重要结点,有利于村庄接受城镇的辐射。不管今后经济周期如何演化,村庄数量及人口的减少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很多村庄和低级别的中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所以在进行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 如中小学校舍) 一定要考虑到这一趋势,以免造成浪费。

(二)以产业链和园区建设为推动力

产业经济发展是居民点演化最长久最基本的动力,村庄的存亡兴衰需要产业发展紧密配合,脱离经济发展的村庄建设是不长久的。村庄战略与产业发展等关联度很高,如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主导产业选择与配套产业及劳动力素质等。从统筹城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角度讲,要注重产业链建设,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村庄建设。

(三)分类型解决重点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村庄的发展方向会有很大的差别。关于不同类型村庄的工作重点大致可作如下设计:

1.一级、二级和部分三级中心城市(镇)周边涉农区域。这类村庄交通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比较强,村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统一规划中。下一步的重点和难点是“城中村”改造、村改居设计与后遗症应对、垃圾处理及环境治理、土地及房产估价、门面房的增值与产权纠纷、失地而无就业人员的保障、社会安定措施。本文重点放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区域的建设方面,这些地区的村庄发展规划原则上应由政府主导,根据农民意愿,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配套政策相结合,采用土地置换等多种措施,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逐步引导村民向城镇或保留并重点发展的村庄聚集。在平原及丘陵地区,位于一级( 地级) 城市二级县城建设区周边1000 米范围内和三级镇中心周边 500 米范围内的村庄不宜扩建,应引导这类村庄逐步搬迁到城市建设区内,避免城镇建设区城乡结合部的无序扩展; 村庄应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近期把工作重点放在村庄环境整治上,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乡集及中心村。这类村庄的重点工作应放在完善村庄的居住功能、生产功能上。由于人口外出打工的比例高,应重点解决宅基地总量不增、空心村土地整理与置换、畜产业功能与居住分区、作物秸杆等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等问题。其中,用地规模小于 50 亩的村庄原则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投入,逐步引导其搬入城镇或保留并重点发展的村庄。

3.山区边际村及处于危险区域的村庄。对这种类型的大部分村庄应将搬迁、综合防灾作为村庄管理的主要内容。对自然风景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对休闲和旅游资源进一步评估,引入有经验的企业,对农民的住房、景观进行企业化运作,积极进行产权改革探索。对一些搬迁村村民进行心理分析、经济分析、社会学分析,设计山区农民能接受的措施。有两种方案可选: 一是借助新农村建设项目,结合林业工程、扶贫工程,动员无水无路无电的小村村民移出,在中心村镇安家,有劳动能力的人安排环卫工作。二是这类村庄大多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工作一般很不好做,如果房屋不是危房的话,可让老人继续在村里居住并做护林人员,这也是针对农村传统观念而实行的无奈之举。

4.历史文化村镇。对位于风景名胜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一级保护区内的村庄应严格遵守保护区的相关要求,禁止村庄新建地上设施。新的建设仅限于现有村庄范围内的改建,村庄内的部分人口可通过政府提供适当的补偿与引导的方式迁入城镇化地区,以逐步达到控制、缩小村庄规模的目的。部分村庄的功能结构可以有所调整,结合整个保护区的旅游活动适当设置家庭旅馆、餐馆和民俗活动,适度发展民俗旅游; 有些村庄应结合地理优势、文物古迹及自身特点发展小品种果品和特色果品种植业,带动民俗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原文见:张正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庄演化方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 年第 11 期。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Copyright ©2018 - 2021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号楼205室(100083)
电话:18618321630
QQ:190360545
邮箱:jiadameng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