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根据张正河主任近几年相关研究、演讲、访谈整理。
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的底气。
农业现代化是人口、土地和资本的合理配置,应因地制宜。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高效化,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路径是产业化。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2)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目前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和33%,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将继续加剧,供求平衡保障的难度继续加大。
(3)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不足8亩。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目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难以融入国际竞争。
(4)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相差10-20年左右。一是生物育种,落后于国际水平10年,我国良种产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二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属起步阶段,多数领域尚属空白,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压缩及高速传输、宽频高速网络、人工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农业。三是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我国仅为35%-40%,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理论研究等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四是农产品贮藏、加工,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每年粮食总产因贮藏不当损失率为1%,果品、蔬菜损失率为8%,我国损失率分别为5%和20%,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2年。五是新型药品、饲料,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20年。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我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
(5)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对国际市场农产品依存度不断加大。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2014年中国粮豆进口超过了7700万吨,粮食净进口超过粮食总产量的13%,远远超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定的5%目标。
(6)务农收入低,不体面,弃农撂荒、农业兼业化现象日趋严峻。农村与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在3倍以上,“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构成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是最大的障碍。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和具体抓手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高效化,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路径是产业化。
(1)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的耕地如何有效公平规范地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工具运用提供了条件,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不过,机械化是有条件的,平原地区很有效,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农业进步插上翅膀。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无论是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都是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主体。
(4)经营者主体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了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
(5)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破坏环境的行为,实现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括消费过程的循环经济。
3、关于农村电商
电商进村,总体来讲对于农产品“出村”是有利的,至少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提供了产品宣传和品牌营销的一个便捷通道。
“互联网+农业”的关键在于:要做特色农业,即有品牌的、有地理标志的、非同质化的农产品,才有可能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比较成功地“走出去”。
如果只是普通的、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农产品,缺乏特色,即便有电商,也难承担竞争成本。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配套需要先跟上,如果基础设施上不去,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西部地区来说,那在农产品“出村”的竞争中可能就会更加缺乏竞争力。
4、县域特色农业品牌营销
品牌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最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内部和外部,内做品质,外做品牌(营销)。
(1)内做品质。如果品牌再好,如果是内在的不好,这个产业和品牌也是短期的。要想把产品做长久,一定要在地道的地方,用合适的方式,非常规范的管理方式,生产出地道的产品。怎样做到,有以下几点:“特色、优质、品”。三个口是一个“品”,对我们农业产品来讲,主要通过这么几个口:一个是消费“口”,通过吃、穿、用,销售者的“口”;二是销售者如何把这个东西说的天花乱坠,这是销售的口;三是竞争者的口,让竞争对手说你的好是很不容易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竞争对手就说你好。所以,品质,你的品质达到了消费者、通过销售者、竞争者以后,就通过了一个“品”,这是品质。
(2)品牌营销。外做营销。一是不能光喊自己好,好到什么程度?要用最权威的数据,要有研究资料和检测报告说明。二是要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三是宣传形式要有创意和特色;四是多渠道营销。
(3)形成牌子,即符号。如褚橙、网易肉、依山依林蛋,大家一看这个牌子大家就会知道谁是谁。
品牌就是给大家讲故事,这个故事建在品质非常好的基础之上,产品要是地道的,不是地道就会非常非常糟糕,品牌讲消费,讲消费者乐意听的这么一个故事,要跟消费者有交流、有沟通,形成认知,这样品牌才能有长久的发展。
5、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策略
(1)大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进城、就业、融入问题;推进土地适度规模与集约经营(精准农业)及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经营;保障菜蓝子、米袋子供应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推动加工业发展及布局;促进国际化的商品型农业体系及品牌建设;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2)矿业富裕地区:重点解决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运用和提升农业多功能性。
(3)大宗农产品产区(包括东北地区):重点实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型农户(国营农场)商品粮生产经营工程;实施仓储、物流运输、米豆品牌树立工程;实施产品和生产过程标准化工程;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保土保粮及大宗农产品生产工程;实施食品加工(肉、粮、油、菜)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工程建设;开展空心村土地整理工程等。
(4)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农牧产品,如果、杂粮、牛羊及小动物、民族特色药材等;发展少破坏或零污染的风情旅游;改善交通和信息化条件,推进优质特色农牧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6、多方用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保护好高产良田。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2)强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力度。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跨越,必须突出科技的特殊功能,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及农村能人返乡到农村经营农业。
张正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组织部专题主讲教授,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农业产业化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