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报名热线 400-000-0366
规划咨询 Enrollment
Hot News / 专家视点
2018 - 11 - 06
点击次数: 361
张正河:讲好品牌故事,铸造县域特色农业品牌2017-04-12 13:48 来源: 人民论坛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致辞讲话人民论坛网4月12日山东兰陵讯(记者 王驰)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推进“新四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品牌化是重要抓手。4月12日,由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自主品牌(兰陵)峰会”在兰陵召开。本文为中国...
2018 - 11 - 20
点击次数: 282
2018年8月6日,崔长彬副主任应邀参加河北沽源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并发言,发言内容如下:一、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首先,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简史。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普惠金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额信贷,第二个阶段是微型金融,第三个阶段是普惠金融。小额信贷,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小额”,什么是小额呢?国际比较有共识的标准就是人均GDP的2.5倍,一笔贷款不超过这个额度,就可认定...
2018 - 12 - 11
点击次数: 349
北京市丰台区早在1993时就已开始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与量化、企业登记备案、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等措施,截止2013年底,经过20年的首轮改革,全区7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6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中有3个也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督有力”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初步实现了农民对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
2018 - 12 - 11
点击次数: 162
现代农业发展要预留通向市场的“出口” 传统农业属于经验型产业,往往依据农户的生产经验进行生产,而面向市场的事则交给了农产品经纪人,经常导致“谷贱伤农”的事情。互联网快速发展以来,农业与市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二者的联结变的更加智能和多元,其中农副产品电商就成为农业面向市场的新型“中介人”,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通向市场的载体平台,而现代农业也必须要预留通向市场的“出口”(品牌...
微博 / WeiBo

看重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怎样干

日期: 2018-12-13
浏览次数: 82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保持长江上游一湖清水,是三峡库区人民承担的国家责任;让库区人民富起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责任。如何让库区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铸就——

  看重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怎样干

看重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怎样干

游客在重庆万州区游览长江岸边的五土村古红橘休闲采摘长廊。王智勇摄

    本报记者唐园结 邓俐 李飞 周鹏飞

  一个寻常周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展者络绎不绝。“壮丽三峡”展厅,一幅幅老照片从不同角度还原了彼时的库区情景:青山脚下,碧染田畴,一江清水绿如蓝。

  同一日,三峡库区一个居于半山的临江村落,游人如织。村中十里古红橘长廊,串起亭榭广场,歌声伴着笑声,在江面山间飘荡。抬眼望去,绿水东流,群山叠翠。

  时空变幻,三峡库区人民守住了山水,革新了产业,探索并总结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一条重要经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什么是产业生态化?一言以蔽之,就是让产业更绿,让绿色的产业更多。怎样理解生态产业化?就是用产业规律推动生态建设,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二者互动互促互融,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之于三峡库区,极端重要。长江上游,重庆是一道生态屏障。高峡平湖,又将库区摆到了生态核心区的特殊地位上。这片江域山区,生活着逾千万人民,其中包含了重庆全市贫困人口的近60%,面临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必须找到一条兼顾生态与产业的发展之路。

  这条经验之于其他地区,极其宝贵。它是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保护生态多样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要诀,更是一个拥有七八亿农村人口的大国,让广大农民富起来,将广袤乡村打造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发展方略。

  孟冬的三峡库区,常常是雾锁大江、云遮群山的天气。记者自重庆奉节沿江而上、一路行思,在三峡库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实践中,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如拨云见日般清晰明朗起来……

  (一)新路

  肩负国家生态职责和区域发展使命,重庆把保护和改善三峡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实现库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在承担上游使命、履行上游责任、抓住上游机遇中,开辟库区生态与产业两翼齐飞的新路子

  水域面积占全国淡水总面积约一半的长江,流经我国19省区市,哺育着约4亿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乃至生态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库区,既是全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和生态功能区,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大山区,迫切需要找到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撑。

  为生态计,重庆市委、市政府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上设定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划定最严厉的环保红线。从现实看,库区集中所在的渝东北,2017年城镇化率仅47%,距离全市64%的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农业在三产中占比近1/6,是典型的“大农村”。

  库区生态环境,一失万无,必须牢牢放在首位。库区经济发展,关系千万人,不得有丝毫松劲。特别是对耕地稀少瘠薄、产业基础较弱的库区乡村,既要守住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也要发展经济、促民增收,可以说是“南门里种南瓜”——难上加难。

  没有畏难情绪,不因约束裹足不前!

  十余年来,库区人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竭泽而渔、坐吃山空”的末路,更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而是不断探索前行,走一条绿色协调发展的新路。

  重庆在空间上还是以农村为主。2017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库区实际,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乡村发展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积极探寻库区共抓大保护的长效、协同机制,推动“绿色+”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让乡村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不是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环保也不是乡村振兴的拦路石。从过往实践中,重庆市委、市政府和三峡库区人民一致感受到:生态环境好是库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库区蔬果卖得好、鱼虾销得俏、乡村旅游搞得火的根本原因,保护好这方山水,库区农民的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然而,要走上、走好这条路,并非易事。三峡库区本就山多地少,蓄水又淹没了不少熟田沃土,大量移民后靠安置,人地关系更加紧张。传统农业是库区农村居民主要生计来源,渔业与畜禽养殖是增收重要途径,而养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面源污染又是水库环境大敌。库区村庄普遍沿江而建,平静下来的江水悬沙浓度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经不起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

  “破题的关键在于理念、认识的更新,思路、举措的创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势中谋划,在大事上作为,着眼永续发展,寻找生态与产业的公约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告诉记者,重庆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在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回文十字诀,内含大智慧。以此为纲,近年来重庆市农业农村系统各项工作全域开展:以调产业结构为启动器,重庆特色果、菜、茶、中药、畜禽、水产等高效产业蓬勃发展;以生态优势为推进器,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把乡村旅游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绿色循环农业为枕木、信息追溯监管为钢轨,铺设发展轨道,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重庆农业农村各项建设快速向前推进。

  在长期跟踪观察重庆乡村发展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三峡库区“绿色长城”越筑越牢,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环保质量大大提升,资源利用更有效,对生态环境更友好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在三峡库区徐徐呈现。

  (二)主色

  产业生态化,结构上适应生态,生产中绿色循环,价值上以生态优势为产业塑牌赋值,赢得和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带来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绿色已成为库区产业的主色调

  行走在三峡库区,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乡村鲜有三尺平地。临近库岸的村庄,很多是后靠安置移民依山而建的。当年的沿江谷地多被水淹没,如今大多数村里,几乎除了水面就是山地。

  从传统农业视角来看,这样的变化无疑将使乡村原本就薄弱的产业更加衰落。开山造地则生态毁于一旦,保护山林则产业发展受限。蓄水前后,忧心、感慨“水涨起来把地淹了,生活没了着落,不安逸了”的农户不在少数。

  作为典型的后靠安置村,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大坝建成前,村民主要在江畔土地上交替种植水稻和榨菜。”村干部冉堰龙说,蓄水后靠以后,地瘠坡陡量少,想种也没得种了。

  只能调结构,改种水土肥要求低、适合山坡地、亩产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过去,种植龙眼是农民的副业,现在因其符合生态要求、适应环境而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如今,睦和村的龙眼树已开枝散叶,每亩种20多棵树,亩产过千斤,产值近万元,山坡地上种出了平地3倍多的收益。

  如果说,调结构、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库区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主动适应,体现的是“生态优先”的原则,那么,库区养殖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则更多体现了生产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重庆人爱吃猪肉,人均食用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两名。因生猪养殖易导致面源污染,各地多基于环保考虑划定限养、禁养区。照常理,三峡库区更应如此。但重庆没有一禁了之,而是创新养殖模式,闭合生产循环,实现了产业绿色发展。

  涪陵黑猪肉香味浓,市场驰名,每公斤售价高达百元。在这个临江区县,黑猪产业是得益于一种“种养还原”的沙地养猪模式而存在和发展的。

  猪圈里垫起厚约70厘米的河沙,适量的黑猪圈养于此。畜禽粪污无需清走,而用微型巡耕机定期翻沙覆盖。待生猪出栏后,地覆膜、粪腐熟,就是种蔬菜或饲草的“良田沃土”了。菜卖钱、草喂猪,一季过后再如此轮换。

  猪舍、草场、菜地合理分布,巧用清淤河沙,就地取材;生猪库岸圈养,不伤水体;粪污就地消化,不用出圈;菜草绿色种植,无需施肥。整个生产过程,沿着生态循环的链条展开,产业不仅不破坏生态,反而成为生态循环的载体。

  产业生态化,远不止是产业向生态的“妥协”,更重要的,作为市场的产物,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只有让产业更绿,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一直以来,三峡库区出产的长江生态鱼,备受城市消费者欢迎,捕捞、养鱼也成了沿江渔民的重要增收途径。如今,不同于直接在水库里以天然饵料投喂、以复合电网拦鱼的方式,长江生态鱼也有了新养法。

  开州区谭家镇花仙村的一处山区,绿树掩映下,溪流沿山谷而下。旁边的河滩地里,上百个或圆或方、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蓄水池,格外引人注目。这个远看像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场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生态流水养殖场。

  场区沿山溪而设,是为了将冰凉的东里河水引入,顺次从鲥鱼、裂腹鱼、虹鳟、金鳟、鲟鱼、大鲵等高档鱼类养殖池流过,再经过净化,达标后汇入河流。在记者看来,这相当于山间溪水在养鱼场“拐了一道弯”。

  “确保水生态不受污染是推广这种新模式的基本前提,也是开州全域推动渔业绿色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开州区委常委、农工委书记陈华东说。

  “要确保河水进来是什么品质,出去还是什么品质,每天的净化成本就是4000多元,一年下来要150多万元。”鱼场负责人蒋开均向记者介绍,这些在自然溪水中养大的冷水鱼,销量好、利润高,如一个直径十多米、可以养200条鱼子用鲟鱼的池子,平均年产值可达百万元。

  像蒋开均这样以新技术模式从事生态养鱼的群体,正越变越大。今年,库区新建“鱼跑道”式循环流水槽达400余条,“大池养水、小池养鱼”的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加速铺开;鱼菜共生和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十多万亩,鱼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在有诗有橙有远方的奉节,产业为生态添绿,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与生态融为一体,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成色越来越足。

  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这是诗圣杜甫眼中的奉节脐橙。如今,黄灿灿的橙子于库区农民而言,俨然“真金”一般。

  已到脐橙收获时节,江边凭栏望去,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橙农郭金凤家的橙林金黄点点。“家里十几亩山坡都种了脐橙,去年产了20多万斤,净收入60多万元。”郭金凤告诉记者。

  奉节县农委主任昌世华介绍,得益于有机肥替代化肥、树下种植三叶草培肥保墒、物理防治害虫等生态化种植技术,奉节脐橙不仅品质高、口感好,而且在多施一道有机肥的情况下,晚熟脐橙可以挂树保鲜到次年5月,填补市场真空期。如今,“素颜裸妆不染色,自然生长不催熟”的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已超过180亿元。

  以脐橙产业为代表作,奉节产业生态化“组诗”篇篇属佳作。从山脚至山顶、从低山到高山,遵循生长高度、严格生态种植的33万亩脐橙、13万亩油橄榄、13万亩中药材、10万亩蚕桑、10万亩小水果、4万亩高山绿色蔬菜,构成了立体产业体系,绿染库区群山。

  “三峡水环境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要守护一江碧水,必须修复两岸青山。”在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看来,奉节分低山、中山、高山三带布局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还为库岸填充了草木断档、补上了裸土‘天窗’”。

  如今,库区各区县在产业生态化的路子上你追我赶、比争上游。巫山脆李、万州红橘、忠县柑橘、梁平蜜柚、垫江晚柚、长寿柚、涪陵荔枝和龙眼等一大批特色水果产业,擦亮绿色生态招牌,赢得了市场青睐。

  (三)活水

  生态产业化不仅唤醒了生态高地沉睡的环境资源,而且在生态平地和洼地补短板、强治理中,为农民垫起产业基底,引来滋润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将长江三峡置于自然与文化的二维坐标系下观之,它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

  三峡大坝建成,高峡出平湖,江面变得平和、宽阔。岸上交通极大改善,过去很多散落乡村、人迹难至的胜景,如今已成了游人休闲观光的去处。

  自然馈赠的生态高地,在产业化的作用下,日渐成为价值宝地。“对三峡库区而言,自然生态是最大的特色,人文资源是最大优势,绿色发展是最大机遇。”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高兴明告诉记者,库区在生态产业化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

  “大家手拉手,看镜头!”万州区大周镇五土村江畔观景平台上,十几位穿着时尚、带着传统乐器结伴来游的老人,将笑容和回忆留在照片里。

  “山水云雾如诗如画,五土村的这段景色真美!”大周镇党委书记王智勇介绍,过去,村里空守着好生态,没法转化为产业,不少村民还要外出务工养家。

  2014年,镇里决定帮助五土村发展旅游产业,沿江规划古红橘林,建设观景采摘长廊。这两年,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长廊越修越长,村民们承接乡村生态游的产业也越来越丰富。

  一层咖啡茶室、二层中式餐厅、三层观景平台,后院还有民宿客房,大周镇一处临江农家院,改造后取名“滨江小筑”。雾萦长江、红橘万亩的景色,在房间里就可以收入取景框,吸引着城里人来此润肺、养眼、静心。

  “长廊带来了人气。两年前我回到村里,流转农房干起了农家乐。”记者去采访时,村民孙继华的农家乐周末已有二十多桌饭菜的订单,客房更是早早订满。

  在三峡库区,像五土村这样建在天然景区中的村庄还有很多,像孙继华这样从“外出赚票子”变“回家开馆子”的人也不少,在生态高地的库区乡村,乡村旅游产业虽起步不久,却已如火如荼。

  当然,4万多平方公里的库区,并非村村临江、处处有景,更多属“生态平地”。但人文三峡的广阔与深厚,同样引人入胜。

  繁衍生息千年的传统三峡村落,枕山臂江,与自然和谐、同环境共生,对有着乡愁情结、田园梦想的游人有莫大吸引力,虽无胜景加持,但若装点打扮、提升颜值,村庄就变成了“产业园”。

  作为大都市的重庆看准了这一点,全力在库区村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生态产业化的短板。

  临着长江的长寿区双龙镇保合村秀才湾,把农旅融合作为村里发展产业的主思路,为此开展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接近尾声。记者走在村里,看到老房子修旧如旧韵味十足,新房子川东民居特色鲜明,每一处庭院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而长期限制村里旅游发展的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等问题,正在产业化思维下逐一化解。有了垃圾换积分、积分换生活用品的“兑换机制”,村民们开始自动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政府购买服务建设、村集体出资运维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建立起来,有了污水管网和生化池、处理厂,村民家中的厕所几乎与城市无异,困扰乡村民宿发展的“羞于启齿”的问题随之而解。

  秀才湾在探索改善村居环境、弥补产业弱项方面,走在了库区乡村的前面,但它绝非盆景。行走在三峡库区,通过人居环境治理而变得更美的乡村,举目可见。生态美起来、容貌靓起来、进出易起来、名气大起来的村庄,旅游正在火起来、农民开始富起来。

  而对于库区生态洼地,重庆正不遗余力地积极改善。治理工作并非只盯着环境,而有着双重目标——积蓄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就是库区消落带治理。

  出于防洪、发电、蓄水、调沙等需要,三峡水库实行冬季175米高水位、夏季145米低水位运行模式,由此形成的高30米、受反季节水淹的库岸就是消落带。这里生物多样性衰退严重,生物群落单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或损坏,成为库区生态的一大疮疤。

  以前每到夏季,消落带露出水面后,裸露的淤泥难看,散发的恶臭难闻,不仅影响环境,沿岸居民意见也很大。经过长期试验,消落带的乔—灌—草结构成功恢复,植物群落得以重构,加上为鸟类栖息、觅食修建了人工岛屿,消落带成了养眼的公园、鸟类的乐园。

  入冬以来,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州汉丰湖准时迎来了两大拨客人——候鸟和观鸟游人,其中前者中就有极其难得一见的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短嘴豆雁等珍稀鸟类。

  开展消落带治理填平生态洼地,为环境美颜过程中,库区还探索出了“沧海桑田”产业模式——引种耐水淹的桑树种在消落带,冬季水涨为“沧海”、夏季水落为桑田,顺应了库区蓄水需要和植物生长规律。消落带淤积了江水挟带的泥沙和营养物质,土壤十分肥沃,饲料桑生长旺盛,成功破解了保护库岸、增加绿化的难题。

  这种水淹半年无虞的桑树,又名饲料桑,其叶子不仅可喂蚕,而且适合养猪、鸡、鱼。在种植之初就配套了桑叶饲料产业,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的桑叶干粉饲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四)后记

  产业能够生态化转型,生态能够产业化运营,源于认识提升、始终结合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守牢发展准则,坚持人民中心、善走群众路线

  记者连续多年关注重庆、库区,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这里年年都有新发展,处处都有新改善。每次采访,都不由得为巴渝农民高兴,也禁不住为这里的农业农村工作者点赞。

  因为熟悉重庆、了解库区,对于重庆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创新做法,有着更深的认同感。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的举措能在短时间内落地生根、渐次开花,是诸多原因下的必然。

  坚持联系地看问题,把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行动与实践上早一步,源于理念与认识上高一筹。重庆摒弃了生态与产业只能二选一的落后认知,全市上下形成了生态与产业“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识,这为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奠定了坚定的认识基础。在发展目标上,重庆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与乡村生态宜居联系起来,自然环境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在破解难题上,无论是人工沙地的黑猪养殖,还是饲料桑护岸保水土的治理模式,都体现了产业发展从生态化中找出路,生态保护从产业化中强动力,既要绘浓新绿底色,更要让底色成为带来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色。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三峡库区最大的实际是自然生态脆弱,是农村面积大、农民人口多、农业占比高。在库区,生态退化则发展不可持续,发展滞后环保就难以长效,生态和发展是两条平行的底线,一条失守,守住另一条就无从谈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重庆以生态优先来规划、指导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是下限约束,而非上限控制,不预设发展禁区,没有简单的一刀切,只要在生态底线之上,什么产业都可以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为产业发展留足了空间。尤其是立足库区主要为山区,鼓励积极植树育林、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林业附加值,不仅让重庆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而且通过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让百姓富起来。

  坚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作为库区生态建设和利用的基本准则。重庆的各项工作,都以国家生态屏障永固、库区群众生活更好为导向,尊重自然规律、满足人们需求,善做山的文章、水的诗篇,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库区乡村环境整治、美化,着眼未来,不设统一“模板”,没有标准“图纸”,全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村村有个性,千村有千面;硬件上,引导农民生活走向现代化,把吃、住、行、游、娱、购配套好,让住在乡村便捷、舒适;软件上,注重延续和保护传统农耕文明,使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相得益彰、各显魅力,让自然美和人文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进来。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库区各区县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铸魂强根”“家风润万家”“新农村新生活”“十抵制十提倡”等活动中,让库区群众从“让我整治”转向“我想整治”。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环境,引导库区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吸引城市人才“上山下乡”。在农村改革中,重庆坚持要让农民参与,更要让参与者受益,通过确权颁证、“三变”改革试点、扶持村集体经济等方式,让农户共享改革利益,实现了各村各家各户自觉保护绿水青山。在山、水、村庄的绿化、美化中,开始政府领着农民干,逐渐由农民自己干、主动管。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库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关键在于结构调整转型和种植养殖模式升级,加快驶入生态化的发展轨道;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借助市场,在资源转化中实现经济效益。重庆立足大都市有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抓住城市消费升级和需求多元化契机,重点发展柑橘、生态畜牧、生态渔、特色粮油、特色水果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定制化打造乡味浓郁、山水怡人的乡村旅游景点和观光线路。充分运用“有形的手”,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用财政投入“指挥棒”引导,凭借“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准入倒逼生态种养;科学利用“无形的手”,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开发,借助“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塑造、“归来三峡”影视和演艺节目等现代市场化宣传营销方式,让生态产品卖出好价钱,让美的生态景观游人如潮。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融合实践中,三峡库区山水颜值更高、村庄气质更佳、人民生活更富,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千载胜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续写“天人合一”永续发展的时代名篇。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18 - 11 - 06
现代农业到底什么样?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环节,如何做到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怎样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找到短板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双阳区是从传统农业县脱胎而来,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很难支撑起作为长春城市副中心城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双阳区秉持“区位优势得天独特,拥有青山绿水”这一现代农业自然禀赋,主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他们提出,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坚持三产融合、三业并举,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构建全区“三农”发展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形成农民收入增长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演变。 主动出击打造果蔬生产采摘产业带从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往南,沿长清公路,转奢新线,一路上“国信现代农业基地”“草莓小镇”“奢爱农业主题公园”……一条以绿色有机果蔬生产、采摘为特色的产业带已经形成。双阳区已建成各类果蔬产...
2018 - 11 - 06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留影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三年再造一个新晋江。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6.16%;1978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303.5亿元,22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1978年晋江的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2001年达到16.1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2.6%。——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跃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1991年,在全国首...
2018 - 11 - 06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对经济发展形势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我向在座各位民营企业家和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几位民营企业代表发了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发言和关心的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80年,温州的章...
2018 - 11 - 06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根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部署,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畜禽和水产品等主产区,也是经济和人口相对集中、河流水系比较发达的区域。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不断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资源开发强度大、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是长江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
Copyright ©2018 - 2021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号楼205室(100083)
电话:18618321630
QQ:190360545
邮箱:jiadameng2008@163.com